有效價值 文:康哲行 (3/24/2000)



小張來自一個中上家庭,從小就受父母寵愛,一直到長大都沒吃過苦。小張最喜歡「名牌」,舉凡衣服、鞋子、手錶、飾物,都一定要名牌才買。他的理由是:「名牌自有名牌的好處,不僅是式樣好看,論質料,也是一分錢一分貨嘛!」

小張除了喜歡穿好戴好,倒也沒有其他不良嗜好;雖然不太用功,人是絕頂聰明,所以也一路順風地完成學業,進入社會做事。

小張在一家做進出口的貿易公司任職,領的是一份還算不錯的薪水,比起在大學讀書時老爸給的零用金,更是多得太多。小張心想:「過去總是捉襟見肘,現在該可以大大地奢侈一番了!」

所以小張從做事起,就從原來騎的「小噗噗」一下子升格為BMW;他覺得:「反正可以分期付款嘛!」

本來和同學分租的雅房,也換成一棟嶄新的小公寓。裡面更是買了全套的新家具,可說是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。小張的理由是:「總會有朋友來坐坐,起碼也該像個樣子;有女朋友來,也要有點情調嘛!人生所求,不就是『生活品質』嗎?」

於是,小張每個月的薪水都花得精光。原因是薪水一來,房貸和分期付款已經去掉了薪水的三分之二。剩下的三分之一,本來也很夠他用了,只是他看到喜歡的「名牌」就一定要買,更是喜歡吃貴館子,對朋友也出手大方,於是每個月的最後一個禮拜都得「度小月」才過得去。

雖然每個月的最後幾天都會有一些壓迫感,小張還是堅持「生活品質」;而他信念中的生活品質就是名牌、名車、貴館子、好房子........。

小張對名牌的狂熱,其實只是一種「虛榮」,他所持的理由也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藉口。你花錢買名牌,大概一半的錢就花在那個牌子上,名牌的品質也絕非「一分錢、一分貨」,而是兩分,甚至五分錢一分貨。

說穿了,都是「虛榮」在害人!虛榮可以給人最大的滿足。但只要你是個明眼人,就一定會發現,那究竟只是個「假象」啊!





老吳的個性則和小張剛好相反,是個有名的小氣鬼。

老吳出生時正逢台灣的「克難」時期,家境又本來就不好,從童年到青少年的成長期都是在物資極度缺乏的情形下度過,老吳也因而養成了勤勞和節儉的習慣。

老吳小時候,弟妹眾多,一家人就靠社區的一家小雜貨店維持生活。老吳是家中長子,放學後都會在店裡幫忙,是老爸老媽的好助手。

小店賺的是蠅頭小利,老吳的父母有時也免不了向顧客斤斤計較。耳濡目染之下,老吳就變成了一個節儉但很小氣的人。

老吳高中畢業後考上了外地的大學,他頭一學期的學費是老爸辛苦借來的,所以他讀了一年後就不再依靠家裡的經濟支援。靠著打工和家教,他省吃儉用地完成了四年的學業。最使老吳難忘的回憶是:「那年快開學了,卻突然被辭去家教,若不是僑生朋友借錢給我,我那學期的學費還真不知道如何張羅呢!」

老吳這些成長時期累積的經驗,使他永遠有一種「匱乏」的感覺,所以他總是有「積穀防飢」的念頭。他每花一塊錢,都要設法買到最多的東西;那就是,一定要買到最便宜的東西,至於質料的好壞,他並不在意。他會說:「我從小苦慣了,那時什麼東西都沒有,還不是一樣熬了過來!現在能夠有得用已經不錯了!」

譬如買衛生紙,老吳一定要買那種最便宜、最粗糙的。他會說:「當初衛生紙叫草紙,那真是草做的,顏色還是黃的哩!今天的衛生紙至少都是白色的,已經夠奢侈了!」」

他沒有想過,一個人一年能用多少衛生紙?一輩子用最便宜的衛生紙又能省多少錢?對他來說,也許理念更重於實際吧!另外,老吳一買東西就會「貨比三家」,也不想想浪費的時間是否值得��他每週買菜都會跑三家大賣場,專挑各處的特價品,浪費的汽油他大概沒有計算在內吧!



小張和老吳購物的觀念正好是南轅北轍的兩個「極端」。

我們買東西時的正確態度,應該是選擇最大的有效價值。所謂「有效價值」(effective value),就是把一樣物品可以量化的價值:包括實用、美觀、舒適、耐久等因素,綜合起來再除以售價後所得到的商數。



不買最貴的東西,也不買最便宜的東西;要對東西的「有效價值」有概念!

參考資料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謝明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